深蓝世界

Posted by Xiphoray on Oct 18, 2023

其实在一个月之前,我都还不知道我会有这样一趟旅程。那时我刚出差回深圳,想到一个月后的国庆假期还没有着落,找了一圈也没寻到玩伴,于是便计划着独自出行。看了一遍国内景点,该去的也去过了,还没去的估计国庆假期人山人海,于是我便把目光投到了国外。恰好知道录音机在帕劳搞潜水船宿的项目,就去打听打听。

一开始我是没想着去潜水的,只是想找个地方转悠转悠。后来一合计,去都去了,干嘛不潜水,水都潜了,干嘛不把证也考了。于是旅程就敲定下来了。

前期准备工作其实不多,最重要的一个是签证。帕劳是个小岛国,人也没多少,甚至没跟中国建交,所以它其实用的是落地签。这个没啥问题,以我的经验,最多不过是去到随便填填表格而已。问题出在途中。本来是有一趟飞机可以从澳门直飞帕劳的,但是那趟航班价格不菲,我只能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中转菲律宾。但菲律宾这个糟糕的地方要求中转也需要他们的签证,实在是麻烦。后来了解到有日本签证的可以面签进入菲律宾,于是我火速办了个日本签证,一个星期就拿到手了。

另外一个准备工作就是潜水了。考潜水证除了理论知识,还有两大部分的练习:平静水域和开放水域。去到帕劳的大海里自然就算开放水域了,那平静水域我就只能在国内找地方练习。于是我就花了一个周六的时间,跟着教练学了一天的平静水域潜水。

潜水馆的构造真的挺让我意外的。刚进去的时候感觉地方很小,水池开口就像一个大一点的温泉池一样,穿着潜水服浮在水面上就感觉人挤人。但真潜下去后,豁然开朗,水池好像估计得有八九米深,而且水底的面积比开口的面积大得多,十分的宽敞。

潜水其实并没有太多技巧,科技带来的便利已经扫除了绝大多数的障碍,唯一的障碍就只有人类自身的生理结构了。除了耳压平衡外,其余的教学在我看来都是一些安全保障,只是为了在突发意外状况时,能够自救以及救助他人。在这里我遇到一点点小阻碍,由于我的耳洞比较小,平时连入耳式的耳机都带不了,所以我刚开始在做耳压平衡时会有些困难,但后来潜水潜多了就做习惯了。还有一个习惯问题,我在游泳的时候习惯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但潜水时只能用嘴呼吸,不然会导致目镜内进水,这个习惯我也控制了好一会才改好。

出发路途上倒是没多少波澜,就是菲律宾这个小机场中转不允许提前进入候机厅,得在一个小房间里等上好久。值得一说的是,不知道是不是美国的原因,美联航在菲律宾的候机厅里是单独的一个大玻璃房间,进去还得单独安检,整得好像我有 VIP 待遇一样。

落地帕劳过海关,工作人员会在护照上盖上帕劳的签证。说是签证,但其实是一个环保宣誓,而且是以一首小诗的形式体现的,大意是说保护海洋,什么也别带来,什么也别带走。

前因前提似乎写得有点长,现在才开始入正题。

我们是半夜上的船,码头四周黑黢黢的,什么都看不见。上船稍作整顿,跟船长潜导了见面,稍微了解了一下游船和周围海域的信息后,大伙都各自回房睡去了。游船的马达隆隆地响起,伴随着夜深的睡意,很快就入眠了。

第二天醒来已经快晌午了。其实在八点的时候,船员会摇着铃说早餐时间到,但我并没被叫醒。拉开窗帘,阳光通过水面的反射照了进来。这时候游船其实停得离陆地不远,在一口被小岛包围的海湾里。

吃过午饭便开始了第一次 Diving Briefing。作为我的第一次下海,这个潜点是足够特别的。帕劳作为二战中的太平洋战略要地,经历过惨烈的战火洗礼,驻守的日军和进攻的美军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军械残骸。IRO Maru 是日军众多被击沉的船只之一。根据潜导的说法,Maru 即日语中的「丸」指这艘船其实不属于军舰,而只是一艘运输船,但在当时的情况,在运输船上装有火炮也是很正常的情况。

沉船很长,我们的氧气瓶不支持我们游完整条船。计划的路线是从船头下去,一直下到船锚的位置,再折返上甲板,往船的桅杆前进,最后沿着桅杆上到水面。

坐在小艇上,我其实并没有对第一次下海感到紧张。按照常规的既定步骤,检查完潜具,下水,打手势下潜。入水后令我意外的是,能见度并没有我想象的高,目视只有三四米的距离。后来潜导跟我们说,是因为下午退潮,把泥沙都带过来了。

也许沉船是个热门潜点,这里有个浮标拉着一条缆绳,一直延伸到沉船船头。我们顺着缆绳慢慢下潜到船前。由于能见度不高,沉船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震撼感,只能沿着船体和甲板慢慢游。同行的高玩都钻进破败的船舱里,我由于是第一次潜水,还不太能掌握自身浮力,也就没进去那些狭隘的地方了。后来听描述,他们还在里面看到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坐式马桶。

第一次震撼是来到桅杆下。巨大的桅杆像钢铁巨人一样矗立,直插入能见度之外的水体,仿佛一根创生之柱。整座桅杆其实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只能从布满珊瑚的轮廓窥见其骨架。离得稍远一点看,在深蓝色背景的衬托下,它显得特别孤寂。但靠近了就会发现,生命力在它体内拼命迸发,珊瑚在水流的涌动中摇摆,成群的小鱼在镂空处穿行。从自然中提取出来的人造物,最终又沉入自然中。

这次行程我一共潜了二十潜,这里就不流水账了,只挑其中有特别之处的来展开。

第二潜,吊灯洞 Chandelier Cave

我不知道我哪来的勇气,第二潜就跟着大佬们去洞潜,我甚至连根手电筒都没有。

吊灯洞的构造挺有意思的,一共有三个洞室,洞室之间只有在水下相连。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像玩有水底关卡的类银河战士游戏一样,下潜通过狭窄的水下通道,进入下一洞室。

在Briefing的时候,潜导还特意提到,在洞室内浮出水面后,我们可以摘下二级头。这个提醒很平平无奇,但经过大佬们解释,我才知道这种半灌水的洞室不一定是含有氧气的,水封自带气密,如果不是洞壁上有与外界连通的空洞,或者退潮会带来空隙,洞内的空气很大可能是不能呼吸的。

我没有带手电筒,在黑黢黢的洞里只能通过别人的光亮来看路和看景。洞名吊灯,其实就是因为这是个钟乳石洞,但我对这个并不好奇,陆地上打着五彩斑斓灯光的钟乳石洞都看腻了,就这个潜水进洞的过程挺有意思的。

第四潜,草地 Grassland

名字很奇怪的一个潜点,这是一大块悬崖边的平整白沙滩,不像其他珊瑚丛生的地方,这里真就是干干净净的一片平整白沙滩。

点缀在上面的是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的花园鳗。这是种神奇的生物,长得跟蚯蚓一样,直挺挺地从沙地里竖起来,在最顶端微微弯曲,仿佛一支潜望镜。它们相当机警,稍微靠近一点,或者弄出一点点风吹草动,它们就会马上缩回沙地,等很久才会再颤颤巍巍地探头出来。潜导给我们的建议是,扒在悬崖边上,以尽量低角度的视野偷偷窥视它们。

第六潜,乌龙水道 Ulong Channel

这是我的二十潜中最刺激的一潜,甚至只有这一潜才让我有这是个极限运动的感觉,因为有放流。

在我的理解里,乌龙水道应该像是海底的一条长峡谷,各种综合因素影响,使得在水道内形成了较强的长距离水流,大概有 3m/s ~ 4m/s。而放流,就是在保持中性浮力的状态下,随着强劲的水流漂流。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跟被冲进马桶差不多。

刚下到潜点的时候,跟平时没什么区别,但当我们靠近那个峡谷口的时候,水流明显快了起来。峡谷口有一大丛玫瑰珊瑚,虽然在海底长波红色被剥夺了,但还是能看得出它们的绚烂。

越过玫瑰珊瑚,水流速度立马被拉起来,我不停地调整浮力,尽量贴着地面飘行。地面当然不可能是平整的,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我一开始还会因为担心撞到而提前浮起来一点,后来发现在水流的作用下快要碰到障碍物的时候我都会被带起来一点,从而避开了碰撞。我不知道我漂了多久,只感觉水流一直划过脸庞,一丛丛珊瑚飞速往后面倒退,直到速度渐渐缓,我们才脱离了那片洋流。

第八潜,大断层 Big Drop Off

虽然没有去证实过,但我觉得岛屿的海底结构可以类别成一个小型的大陆边缘海底结构,往外延申的大陆架尽头接一个陡然下降的大陆坡。断层就是一个海底的悬崖。这次遇到的断层不止这一个,还有 New Drop Off、Blue Corner、Turtle Cove 等等都是断层。

如果说放流是最刺激的项目,那断层则是最震撼的景观,这份震撼来自对巨物的崇拜、对未知的恐惧。

在三十米深的海底,一边是被水体消解得只剩下短波的无尽深蓝,另一边则是垂直的崖壁,向前向后延申,同样消弭在深蓝之中。潜导们称呼它为墙,一堵巨墙。墙面上攀附着各色珊瑚海草,鱼群生物进出。我是不认得它们的种类了,潜导每次看到罕见的鱼都会在写字板上告诉我叫什么名字,但我转头就忘了。

往下看去,深渊吞噬了光线,崖壁仿佛渐隐在虚空之中。其实崖脚的深度应该也就四五十米,离我也就十来米的垂直距离,但就是看不见,也就显得深邃未知。有时一转头,会猛然发现一两条鲨鱼正慢悠悠地晃荡在几米开外,鱼群自动避散,不自觉便会心头一紧。但其实只要不招惹鲨鱼,它们便不会理睬,晃晃悠悠地又消失在深蓝之中。

包裹在浓郁的深蓝之中,视线范围被压缩到几米之内,唯一能依靠的大陆只有一面垂直的崖壁,渺小感扑面而来。

第十二潜,佩里流 Peleliu

佩里流比较有名的也是洋流,可以挂着流钩欣赏鱼群。这里的洋流不像乌龙水道那样一气贯通,而是一股一股地,就像有一台摆头风扇放在面前。

但我在这里提及它并不是因为它海下的环境,而是海面上的环境。佩里流是一个比较远的位置,我们是前一天晚上开船,半夜到达的。第二天起床,我拉开窗帘往窗外望的时候还怀疑我看错了,窗外的水面如镜面一般平静。我跑到甲板上,看到远方零星的岛屿才确认这里确实是海上。这整片海面平静得像一潭死水,船只荡漾开的波纹都很快就平复下来。我只道这片海域天气无风无浪而已。但当我们出发去潜点时,小艇绕开小岛屿,从一个小缺口一开出去,海面立马变得波浪滔天,海浪猛烈地拍打着礁石,与刚刚的景象截然不同。原来这群岛屿将刚刚那片海域包围着,形成了天然的海堤,将汹涌的波浪隔绝在外,造成了岛屿两边完全不一样的海面景象。

第十六潜,德国水道 German Channel

这里是 Manta 的主要观景点。Manta,俗称魔鬼鱼,其实在第十潜的时候我们就专门下德国水道找 Manta 了,但是很不巧没有遇上。而当天晚上,特别戏剧地,两只大 Manta 出现我们的船尾,翻腾着捕食因为光亮聚集在那的小鱼。

而第十六潜,我们再次尝试去寻找 Manta。在海底的珊瑚丛中等待了很久,都没有结果,正当氧气快到警戒值,我们准备返回时,Manta 出现了。一只巨大的 Manta 慢摇着地毯般的双翼,缓缓在我们眼前滑翔而过,很快就消失在深蓝之中。据说潜水吐出的气泡被 Manta 吞服,会导致它被噎住,所以我们都没有尝试靠近,远远地躲在珊瑚后张望目送。

最后两天天气不佳,甚至下起了雨,气温骤降。我还以为寒冷的温度会让我产生不适,结果下水后却发现,海水的温度比水面上暖和不少,我宁愿待在海里也不想上水吹冷风。只是因为没有阳光,海底的能见度进一步下降了,也就没看到更有意思的事情。

在一趟出潜的小艇上,同行的人跟我说:「你第一次潜水就来这种顶级潜点,以后怕是会失望了。」我也不知道我还会不会有下次潜水,但能进入深蓝之处,总归是一趟有意思的经历。




Share